您的位置:首页>三文娱 >

元宵节这天有情人为何在月上柳梢时相约互诉衷肠?

来源:河南商报  

“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今年元夜时,月与灯依旧。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袖。”北宋文人欧阳修在正月十五写下的《生查子·元夕》,将不同时空的场景串联起来,写出一位女子悲戚的爱情故事,成为流传近千年的经典。

元宵节这天,有情人为何在月上柳梢时相约互诉衷肠?这和情人节有什么关系?中国古代的“正宗”情人节到底是哪天?

七夕不是情人节,是“女生节”?

在许多人印象中,每年的七月初七,也就是七夕,是古代的情人节。但也有观点认为,古人谈恋爱,并不在七夕,历史上的七夕跟情人节没有一点关系。

“七夕”准确来说叫做“乞巧节”,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,起源是大家所熟悉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。但这个传说仅仅只是说织女和牛郎的爱情,并不是庆祝牛郎织女的“鹊桥会”。

在古代,七夕时,未婚少女会成群结队地游玩,向织女星乞求变得心灵手巧,并展开各种女工的比赛。用现在的话说,七夕应该是“女生节”,是闺蜜们聚会的一天。

古代青年男女在“元宵节”相会

既然七夕不是情人节,那古代有情人节吗?答案是,有,那就是元宵节。

元宵节历史非常悠久,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,也叫“上元节”。元宵节期间,官府会下令特许打开坊门,弛禁三夜,任由人们彻夜狂欢。平日足不出户的女子可在这天出门赏灯,这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遇和传情达意的好机会。虽然元宵节的由来不是为了撮合男女相会,但从习俗来看,元宵节比七夕节更具有“中国情人节”的味道。

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曾说,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”描绘的即是元宵夜的情景。在现代电视剧中,也有元宵节时男女相会的描写。在《大明宫词》中,就有太平公主元宵夜邂逅薛绍的场景。

古代“官方认证”的情人节,还有三月初三

其实,在中国古代,具有“情人节”内涵的节日,不只有元宵节。

每年的三月初三,名为上巳节。在古代,上巳节来临时,不但青年男女到郊外春游,官府更是鼓励男女相会。早在周代,“三月三”就可以说有着法定情人节的地位。

《周礼》中记载:“仲春之月,令会男女,于是时也,奔者不禁。”就是说,未婚男女没有特殊理由的,必须参与这场大型相亲,而这一天,即使有私奔等行为发生,也不会遭到禁止。

《古代风俗百图》也描绘着先秦郑国民俗:“溱洧河畔钟鼓交,踏青游人乐陶陶。红男绿女佩香草,两情相悦赠芍药。”人们会在上巳节这天与爱人花下漫步、约会,未婚男女遇到心悦之人,则大胆私订终身,互赠一束芍药花为约定。

有学者认为,七夕时属“七月流火”,阳气盛极而衰,更多的是秋日里凄切的闺怨。而上巳节正值万物生长,青春萌动的时节,从某种程度上说,古人将上巳节定为“中国情人节”,非常符合历史传统和自然规律。

宋代以后,理学盛行,礼教渐趋森严,男女之间交往不能太过于亲密,并要求妇女“笑不露齿、足不出户”,这直接导致上巳节中的重点项目,如临水祓禊、男女聚会、踏青冶游等很难再进行,上巳节风俗由此就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。但在西南彝族、壮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流传着男女相会的习俗,如赶歌圩、搭歌棚、举办歌会、男女对歌、抛绣球、谈情说爱等活动。

关键词: 互诉衷肠 女子悲戚 爱情故事

最新文章